《看见孩子》:爱,从看见孩子开始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周周

腹有诗书气自华。

欢迎来到本期精华版解读。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看见孩子》。这是一本文献如何重塑亲子关系的科普类心理书籍,但它不仅适用于父母,也适用于非父母群体,因为它讲述了如何关注孩子,以及自己的内心成长,怎样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要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开始。

那什么是“看见”呢?

从心理学角度讲,“看见”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 第一层是看见外在的行为,用的工具叫行为心理学;
  • 第二层是看见内在的认知,用的工具叫认知心理学;
  • 第三层是看见再下一层的情绪,用的工具叫情绪心理学;
  • 最后一层是拨开情绪迷雾,“看见”人的本性,“看见”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会“看见”第一个层面——孩子的外在行为——而且“看见”的往往还是孩子不好的那一面,比如不听话、乱发脾气、不爱学习、畏难、胆小、固执己见、和兄弟姐妹争宠等等。

为了矫正这些“坏”行为,有些育儿专家会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奖罚机制,实施一些管教举措,如奖励小红花、关禁闭、剥夺游戏时间等。表面看这些方法逻辑自洽并能快速起效,但从长远看,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并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看见孩子》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育儿目标不应是单纯地矫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培养一个本性善良、认知到位、情绪稳定、自信有韧劲的“人”。

所以,我们要把行为与认知、情绪和本性分开,从四个层面全方位地“看见”我们的孩子。

本书作者贝姬·肯尼迪(Becky Kennedy)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被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作为妈妈,她养育了三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既有理论研究也有育儿实践经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在书中的精彩主张。

善意养育,“看见”孩子的所有情绪

《看见孩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贝姬分享了一系列育儿准则,其中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叫作“善意养育”。意思是父母要相信自己和孩子本性善良,都富有同情心和爱心,都是善良的人。

这话听起来很普通,但真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虽然没有哪个父母会把孩子往坏处想,可一旦亲子冲突激烈,父母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孩子“居心不良”,要么故意撒谎,要么故意挑衅父母的权威。

例如父母会质问孩子:

“你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关吗?”

或者:

“你就非得跟大人对着干吗?”

基于这种负面假设,传统管教理论主张惩罚孩子的“坏行为”,比如关禁闭、剥夺游戏时间等。

但贝姬认为孩子的本心是善良的,那些“坏”行为只是情绪失控的表现,它们不应是评价孩子的标尺,而是洞察内在需求的重要线索。

举例来说,有个3岁的宝宝对刚出生的小妹妹大喊:

“把她送回医院去!我讨厌她!”

这句话透露出的需求,是“我渴望被父母关注,我害怕被忽视和抛弃”。

又比如大孩子谎称考试成绩没出来,背后藏着他深陷学业困境、无力和恐惧。

父母要学会透过所谓的“坏”行为,看到藏起来的那个“好”孩子,否则孩子会把父母的负面评价内化,认为自己是“坏孩子”,进而苛责和惩罚自己,只留下父母认可的部分。

这种人格的不完整,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剧家庭紧张。

那么,父母该如何“看见”那个藏起来的好孩子?答案是给孩子的行为找一个最善意的解释。

比如,一对父母计划在大宝生日当天带他出去吃饭,让外婆照顾二宝,结果二宝气愤地吼道:

“我讨厌你们!你们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妈妈!”

如果你是父母,此刻该如何回应?以下四个选项:

  1. A:你胡说什么?我们刚给你买了新玩具,你到底有没有良心?
  2. B:你这么说真让父母伤心!
  3. C:走吧,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4. D:哎呀,听得出来你非常生气,我们能一起聊聊吗?

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哪个选项是真正的“看见”。

第一个选项简单粗暴,把孩子的反应与“被惯坏”“没良心”等同;第二个选项对孩子情感构成潜在威胁,让孩子害怕父母不再爱他;第三个选项表明父母认为孩子的感受有问题,漠视孩子痛苦。

而第四个选项是最佳回应,表明父母不仅“看见”而且“理解”了孩子的情绪:

“二宝也想给大宝过生日,因此他很难过,也有些妒忌。

他小小的身体装不下这些强烈复杂的情绪,这才说出伤人的话。

我们要看到他那颗被刺痛的心。”

同时,贝姬提醒父母,要“看见”孩子所有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永远快乐,却忽视或视而不见负面情绪;但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指孩子们能在体验失望、痛苦、沮丧等负面情绪时,坚持自我、相信自我,最终从压力、失败和逆境中走出来,活出真实的自己。

“看见”孩子的第二条原则是:心理韧性比快乐更重要。

有些父母误以为心理韧性就是能成功克服困难,实际上它是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即使暂时没有结果,依然能保持平静和自信,进而获得更持久的快乐。

不过,某些父母会不自觉扮演“情绪警察”的角色,认为孩子不开心是天大的事,想方设法帮孩子摆脱负面情绪。

孩子抱怨跑步慢,他们夸孩子学习好;孩子说同学生日没邀请自己,父母说“这个同学没邀请几个人,没邀你不算什么”。

这样的做法不仅没缓解孩子焦虑,反而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甚至因害怕难过而感到羞耻。

他们越想摆脱痛苦,焦虑越大,挣扎越严重。

所以,父母不应帮孩子躲避不开心,而是教他们如何面对,提升心理韧性。

举例来说,亲人去世时,父母应坦诚告诉孩子:

“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你听了可能会难过。爷爷昨天去世了。我和你一样,都很难过。你要是觉得非常难过,就哭出来吧,那样会好受些……”

当孩子因痛苦哭泣时,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孤单。

我们要允许孩子“看见”并慢慢排解情绪,教他们明白:

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和挚爱的人一起,度过艰难时刻。

减少羞耻感,谨守父母的职责边界

接下来聊聊“看见孩子”的第三条原则——减少羞耻感。

有父母向贝姬倾诉:

“明明是姐姐把妹妹惹哭了,但就是不肯道歉,太不懂事了!”

还有父母说:

“儿子不会做数学题,我们好心辅导,他却发脾气,真是顽固不化!”

甚至有:

“我女儿被开除了,她却骗我们说没有,为什么要撒谎成性呢?”

贝姬提醒,孩子做错事或无法达到期望时,会被羞耻感卡住,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因此羞愧躲进内心堡垒,表现为拒绝道歉、不愿接受帮助或撒谎等。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识别这种羞耻感,帮助孩子摆脱“被卡住”的状态。

例如,姐姐把妹妹惹哭了却不道歉,拒绝道歉是羞耻感的典型表现。表面看孩子冷漠无情,实则被“坏”和羞耻感吓住。

她不敢道歉,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真的是个“坏孩子”。

父母若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应继续催促,而是暂停,安慰说:

“我知道说对不起很难,你还没准备好,那我先帮你给妹妹说吧。”

先让事情告一段落。

待孩子不再被羞耻感困扰,再继续这个话题:

“说对不起很难,作为大人我都觉得难!”

看看孩子的反应,并用共情与理解告诉她自己不是“坏孩子”,而是一个可爱有价值、被父母在乎的“好孩子”,她就会松动,逐渐表达歉意。

要提醒的是,羞耻感的心理影响长期存在。

有些父母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儿子一哭便斥责脆弱不男子气概,导致孩子隐藏脆弱,假装坚强。

这让焦虑持续累积,最终爆发。

更重要的是,羞耻感会通过代际传承。

所以父母在减少孩子羞耻感时,也要反思自己:哪些自我被认可共情接纳,哪些被隐藏?这些隐藏部分对现在的我有何影响?

这就是第三条原则:减少羞耻感。

接下来讲述最后一条原则: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

每个家庭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分工,父母职责是设置行为规则、接纳与共情,为孩子打造安全成长环境。

什么是“设置行为规则”?我们看例子:

有位妈妈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小蕾和小儿子小凯。两人玩积木时产生争执,小蕾气得抓起积木往小凯头上扔。妈妈制止:“不准用玩具扔弟弟!”但小蕾不听。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先口头制止,但这不是有效干预,因为气头上的小蕾不会听,小凯受伤风险依然存在。

此时,妈妈应给小蕾制定行为规则,告诉她妈妈会怎么做,并用行动阻止危险行为。

例如,妈妈可以说:“我不允许你乱扔玩具!”然后站在两个孩子中间,用身体护住小凯,并将积木移至小蕾够不到处;或抱小蕾到其它房间陪她冷静。

这些属于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则。

那么,“不准扔玩具”和“我不允许你扔玩具”有什么区别?

告诉孩子“不准扔”是要求他们抑制冲动,但孩子大脑中负责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根本无法完成这一任务。

且父母要求孩子自己控制,等于传递信息:“我发现你情绪失控,但你得自己解决!”加剧内心无助。

孩子发脾气是在请求父母帮助控制局面,求得安全感,却被拒绝。

而用“我不允许你”则告诉孩子:“别怕,我来帮你控住。”父母还采取行动阻止。

这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情绪失控可怕,但父母轻易化解了。

孩子会跟着学习,并逐步内化这种控制力,成为内心强大力量。

除了设定行为规则保障安全,父母还需通过接纳和共情做孩子情感守护者。共情即理解、体会孩子所有感受;接纳即相信孩子情绪正常合理,帮助减少羞耻感。

这是父母在家庭系统中的职责,那孩子呢?

贝姬认为,孩子职责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探索学习,探索自我能力边界、家庭角色、自主权和挑战,借此成长。

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坏行为”,如挑战权威、撒谎、发脾气等;这其实是探索学习的一部分,孩子用家庭做沙盘,模拟社会中如何表达情感、试探边界、争取权益。

这些早期探索,将让孩子终生受益。

培养一个自控自信的“好孩子”

以上是“看见”孩子的四条规则,接下来讲如何利用这些规则,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两大难题:

  • 孩子自控力弱,喜欢乱发脾气;
  • 孩子不自信,遇事害怕畏惧,或担心自己做不好。

一、应对孩子乱发脾气

父母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发脾气,视其为孩子健康发育的必经环节。不能指望孩子幼年顺从听话,却要求长大后勇敢果断,清楚想要什么并去争取。

若父母意识到发脾气的益处,就不会懊恼,而当作机会教孩子沟通技巧,引导其用冷静沟通而非发脾气表达诉求,争取权利。

孩子学会新技能后,就不再无理取闹。

但若发脾气伴随攻击行为,如摔东西、踢人、咬人或自伤,父母应先“设置行为规则”。

明确告诫:“我不允许你……”并采取措施约束,防止伤害发生。

此时应把孩子带到相对“安全”房间,陪伴他,同时准备制止危险行为。

父母可以说:

“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你的安全。 我会一直陪着你。我知道你难受,但我不允许你打人,也不允许你打自己!”

父母需注意语气,放慢语速,柔和而坚定,安抚激烈情绪。

可对孩子说:

“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情绪不稳。我会一直陪着你,你可以生气、哭泣、尖叫,都没问题!”

此外,父母可夸张做几个深呼吸,让孩子听见。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让心境平静,孩子会模仿父母。

通过这些做法,父母传递的信息是:

“你可以表达情绪,这会让你舒服;但我不允许你破坏或伤害,因为那会让你更难受。”

当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后,情绪火焰会慢慢熄灭,恢复平静。

最终,父母可以和孩子复盘这次情绪风暴,反思类似情况如何做得更好。

这对孩子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学习情绪控制。

二、帮助孩子提升自信

针对孩子自卑、不自信,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自信。

有父母理解自信是始终自我感觉良好,因此育儿中过度表扬,害怕孩子失望。

这是误解。

真正自信是能信任、接纳自己的全部情绪感受,相信“我完全知道我的感受,它们是真实的;无论什么感受,我都自在,可以做我自己。”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自信?

首先表达孩子感受并接纳,再解决问题。

例如孩子不想参加足球训练,父母不要说“你不是喜欢足球吗?”,而是询问原因,发现孩子觉得训练难了。

父母承认“畏难”是正常情绪,再与孩子协商,比如请教练适度降低难度。

表扬时,也要注意方式。

比如,表扬孩子画得好,不要简单说“你拿了一等奖,真棒!”“你真有天赋,校长都夸你!”

而应问:

“你是怎么想到把这些色彩调和在一起的?”

“你是怎么想到要画园林的?”

这种夸奖关注孩子的思考过程和内心世界,而非单纯结果。

实际上,孩子更在意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关注自己,了解真实想法。

举篮球为例,孩子的内在表现是兴趣、努力、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外在表现是进球数、比赛成绩。

父母越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孩子越能听见自己内心声音,越自信。

至此,《看见孩子》的核心内容就差不多介绍完。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依据外在行为好坏评价孩子,而是把行为视为洞察内心窗口,借由共情和联结走进孩子内心,看到他的善良。

其实,孩子所有“坏”行为都源自对亲密感和安全感的渴望。

这要求父母耐心陪伴,“看见”孩子通过“坏”行为释放的渴求信号,看见他们深陷痛苦、羞耻等负面情绪,等着父母用爱和亲密帮助恢复自由。

不仅孩子需要爱与亲密,大人也同样需要,尤其是对自己,我们也要接纳、共情和陪伴。

我们要对孩子、对自己说:

“你可以做你自己,哪怕现在感到痛苦,你仍然可以保持自我。你要和自己在一起,你所爱的人也会和你在一起!”

好了,《看见孩子》的精华内容介绍到这里结束。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了解孩子、认识自己、改善亲子关系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本周的共读安排。

我是周周,下周不见不散!

发布于:天津

https://k.sina.cn/article_5392517485_1416b496d019019d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