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研真理 “能武”育英才
在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忠诚路的人行道上,军号总是先于晨光醒来。这时,常能看到一个坚定的身影——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徐能武背着电脑包,步履匆匆穿过薄雾。他微微颔首,目光沉静,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时间的刻度上。
作为博士生导师、全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库专家、外空军控与战略研究专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主持军队、省部级课题10多项,曾多次获得各类优秀成果奖和荣誉表彰。
持之以恒 勇攀学术科研高地
推开徐能武办公室的门,是陪伴他十几年的电脑和简单朴素的陈设,书柜上他自己撰写的那排专(译)著中的《天缘政治学》,宽厚的书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他近三十年来砥志研思的心血之作,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奠基性作品之一。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资深教授,心无旁骛地攀登前沿理论的“学术天梯”,是最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彼时,国内外空军控与战略研究初兴之际,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学术前景不甚明朗、难以预测,不少人对于这一领域研究持观望态度。有些同事还劝他,“这一领域太新,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成果出现,为了自己的发展还是再考虑考虑。”但徐教授认为这是亟需关注的“国之大者”,毅然决然投入其中。
三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相关问题,徐能武成为了该领域知名专家。他说:“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先辈们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深深触动了我,小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能为国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就是我们无上的光荣与自豪!”
初心如磐 深耕三尺讲台写担当
徐能武的家同样极简,扑面而来的是满室书香气。书柜里藏书分类排列,其中整整齐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柜尤为醒目。“做学问要顶天立地,教书也要让学员看见天地,备好、用好知识的‘弹药库’是必须的!” 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更刻进了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里。
唯有老师 “用心”,才能培养出学员 “有心”。到学校工作以来,徐能武扎根政治理论教学,其间还一度负责学校政治学本科合训专业和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学科点建设。他如一位麦田的守望者,以心血浇灌,静待每一株幼苗抽穗扬花,于岁月中沉淀出教育的醇香。
“我记得那时感觉专业课大多比较晦涩,但徐老师在课上总是旁征博引,基本不看教案,几乎所有典籍都信手拈来。”谈及往事,他曾教过的学生贾朝星多年后仍记忆犹新,“我回到学校工作后,几次遇到徐老师,他都对我的工作家庭非常关心,我心存感激。”如今,当年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长为基层主官或到各级机关工作,但提到徐教授,常常会念及他当年全身心投入教学的这份 “用心”“苦心”赢得的“有心”。
课堂上,徐能武总能把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他常把科研成果和实务工作的感想,巧妙地“揉” 进知识讲解之中。学员们总说:“徐教授的课不飘,听着像在‘跟着专家跑现场’,既懂了专业,又看清了专业背后的‘政治大视野、国家大事业’。”
有次课上,一位学员直率提问:“外太空离我们那么远,有关理论学了能用吗?” 徐教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接地气的例子、通俗易懂的解释,把抽象的外空领域知识与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卫星通信、导航、电视转播等紧密联系起来,轻松解开了学员心中的疑惑。
还有学员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进教室还想着‘理论课肯定枯燥’,可徐教授一开口,儒雅的气质和渊博的知识一下子就吸引了整个教室的人!”这份耐心与用心,让课堂上的每个提问都有回应,每个思考都能落地,笑声与思辨交织成最动人的高校课堂旋律。
立德树人 锚定为战育人之向
从教至今,徐能武先后指导了几十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当被问及对老师的印象,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全是发自肺腑的称赞:有人总结为“三个度”——态度、温度、风度;有人概括为“三个低”——低调、低姿、低声。这些朴实的评价,正是他教学魅力最真实的写照。
对知识的敬畏、对教学的用心,早已融入徐能武的一言一行,让“师者”二字变得具体而鲜活。如今,在办公楼、教学楼的走廊里,年轻教员们常常能碰见加班的他,看到他带着年轻教员和学员围坐在一起,热烈研讨课题、梳理思路的身影。
“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培养的是国防事业的接班人,既要让学生有‘才’,更要让学生有‘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全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库专家,他始终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用行动践行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尤其注重思想启迪、价值引领。
如今,徐能武培养的学生,有的扎根科研院所探索理论前沿,有的奔赴基层部队献身强军一线,有的继续深造成为领域新秀——而他自己,仍在三尺讲台与学术前沿之间奔波,用坚守与热爱,为国防事业培育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书写着一位军校教员的初心与担当。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5-11-19/doc-infxwqyk4972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