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天钦:军事“申根化”能助欧盟组建快反部队?
当前地缘政治变局正推动欧洲防务自主诉求达到历史高点。面对俄乌冲突的持续冲击、美国战略东移带来的安全不确定性,欧盟通过日前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展示自己正致力于通过“军事申根”和工业现代化,打造独立且可快速部署的军事力量。
不过,一系列战略文件的出台虽然彰显其坚定决心,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显著落差。尽管欧洲各国在战略自主上形成共识,防务预算也有所增加,但“军事申根”仍面临审批流程复杂、基础设施不足和资金短缺等现实瓶颈,防务工业也受限于产能不足、技术依赖和标准不统一等结构性问题。这些深层次矛盾使得计划于2027年成形的防务体系难以突破现实约束,独立、快速反应的欧盟军队在短期内仍难以从愿景走向现实。
首先,欧盟防务一体化始终受困于历史形成的信任缺失与安全路径依赖。早在1952年,《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就因法国对德国重新武装的疑虑而失败。冷战期间,北约的安全主导使多国形成“搭便车”惯性,中东欧国家至今仍更倾向依赖美国而非欧盟框架。从西欧联盟(WEU)确立“彼得斯堡任务”到欧洲军团(Eurocorps)和欧盟战斗群(EU Battlegroups),各类防务合作均因各国不愿让渡军事主权而步履维艰,导致指挥体系分散、标准不一,难以凝聚成统一有效的战斗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身份认同的缺失:若官兵缺乏“为欧洲而战”的集体认同,行动时仍以本国利益为优先,或国内舆论反对为共同防务出兵,超国家的欧盟军队就很难形成真正的作战能力。
其次,成员国间深刻的利益与理念分歧,是欧盟军队难以落地的另一核心障碍。比如,南欧国家更关注地中海安全与移民问题,对资源向东欧倾斜心存不满;法国和德国等大国更注重远洋投送能力,不愿意为东欧的“无人机墙”等计划买单。这种地缘优先顺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共同部队构建、装备采购与预算分配等关键决策。更深层矛盾源于“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路线对立,以及各国对让渡军事主权的本能抗拒。另外,欧盟“一致同意”决策机制更使任何重大行动都可能因一国反对而搁浅——正如匈牙利曾否决欧盟向乌克兰派遣部队的提议。因此,除非欧盟实现从“政府间合作”向“超国家治理”的根本转变,并建立统一的指挥、预算与装备体系,否则欧盟军队仍将停留于愿景。
再次,当前欧盟防务资金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难以支撑欧盟军队的长期维持与快速部署。独立且可快速部署的军队需要稳定、庞大且可持续的资金流,覆盖日常运维、装备迭代、跨区域机动、基地建设等全链条开支,但欧盟防务融资的多重短板使其难以满足这一核心需求。此外,各国在装备采购上偏好不一,资金使用分散低效,难以形成统一、持续的后勤与部署能力。防务开支的攀升还可能挤压社会福利,引发内部动荡,使欧盟在“外部安全”与“内部稳定”之间陷入两难。
最后,北约作为欧洲安全的主导框架,对欧盟军队形成结构性制约。美国虽表面支持欧盟防务合作,实则反对建立独立于北约的军队,以防削弱自身影响力并损害防务产业利益。北约高层也曾多次强调,欧盟防务为避免重复应置于北约框架之下,这实质上限制了欧盟防务自主的战略空间。现实中,欧盟防空等机制与北约高度重叠,指挥权责不清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欧洲多数国家在核威慑与常规力量上仍深度依赖北约,缺乏独立行动能力与意愿。因此,未来组建的欧盟军队要么沦为北约的补充力量,要么因体系重叠引发竞争,难以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军事力量。
从整体上看,虽然欧盟以《防务白皮书》为战略框架,以《防务备战路线图2030》为行动纲领,以“国防工业转型路线图”为产业支撑,构建起三位一体的防务改革体系,呈现鲜明的实战导向与自主突破特征,但欧盟短期内难以建成独立快速反应的欧盟军队,根源在于多重结构性制约。成员国间长期存在的战略信任缺失与安全路径依赖,削弱了推进超国家军事一体化的政治基础。
在当前挑战下,欧盟应致力于深化现有防务合作机制,以装备标准化和联合采购为抓手,稳步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同时通过建立覆盖全境的联合机动能力,确保部队能够快速、安全地跨境部署,才有可能逐步实现防务领域的“军事申根”构想。(作者是四川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25/doc-infyqcqn4489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