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打开了!职场爸妈0内耗养娃秘籍

本文转自:劳动报

王文怡

育儿博主大J

本期嘉宾、育儿博主大J(中)做客“职工明星会客厅”。■摄影 朱擎

宝宝一直哭闹,怎么办?

孩子咬人,可以反咬回去?

娃沉迷电子产品,爸妈如何治?

别慌张、别焦虑、不要内耗!“职工明星会客厅”邀请到嘉宾大J来分享养娃秘籍。她是11岁女孩的妈妈,也是自媒体账号“大J小D”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全网拥有500万粉丝。

■劳动报记者 王文怡

外企高管转型全职妈妈

大J表示,亲子教育不是一个个方法论,而是关系学,养娃也不需要知识手册。她希望与职场爸妈达成深度共鸣。

其实,这条升级打怪的育儿路,大J走得格外艰辛。女儿小D 28周早产,初生时面对生命考验,之后,早产带来各种发育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都向她迎面扑来。如何平衡育儿和职场?对大J而言,这道命题的答案非常直接,“没有平衡,只有取舍,需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大J放弃外企高管的鲜亮身份,转头走进全职妈妈的人生,一边学习儿童心理、家庭教育等专业课程,一边在家照顾与接受女儿的所有。

这是一条充满苦累与煎熬的旅途吗?大J并不这么看,“育儿本身是美好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同时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力。”大J说,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的发生。

大J说,成为妈妈不等于失去自我,不要把所有重心都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找到自己的主体性,有时与自己待一会,做个SPA,和朋友逛街,与老公出去约会,发展一下事业,当生活变得多元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小宝宝哭闹怎么办

小宝宝哭闹怎么办?大J说,这是宝宝认知发展的过程,他们开始变得黏人,对陪伴的需求增加。“我们要允许孩子哭。”大人要做的,是向孩子的“心理账户”存钱,告诉宝宝“妈妈会回来”;下班回家后,再用大大的拥抱为宝宝充电。父母的爱、陪伴、理解是孩子能量的重要来源。

“我们要给他们抱持感与安全感,让孩子形成逻辑闭环:原来妈妈说的是真的,妈妈是舍不得的。他会慢慢接受这场短暂的分离。” 大J同时坦言,父母一辈的教育在于哭有什么用,所以曾经的自己有着哭泣羞耻的心理,但这些年和孩子相处中,自己已经学会哭诉,知道求助,会勇敢表达自己做不到,“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场自我疗愈。”

心理知识要点:

抱持感

“抱持感”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是指母亲能够满足婴儿早期生理上各种需求,比如被抱着、被转动、被哄睡、被叫醒、被喂养。同时在精神上,也拥有这种抱持感,比如爱与支持、关怀等。

娃动手打人如何管

孩子打人后,父母可能愧疚、害怕、愤怒,担心别人的指责,开始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在内心质疑,“孩子是不是缺乏教养,我没有教育好他?”

但其实,对于年幼的娃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愤怒、不满或沮丧的情绪。大J说,“我们要做的是复盘,孩子其实都懂,千万不要矮化他。”

如何复盘?心理学中的“ABC情绪理论”,同样适用于养娃。

A.事件(Accident),父母要和孩子回顾发生了什么事;

B.行为(behavior),父母要问孩子为什么打人?为他梳理整个过程;

C.结果(Consequence),父母要问孩子为什么没有道歉?听听孩子的想法与解释。

“然后给予孩子价值判断,告诉他谁对谁错,错的地方为什么错,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可以向大人求助,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玩。”大J说,孩子情绪认知已经成熟,但没有应对策略,复盘是最好的方法,用一件件事情教会孩子。

最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不喜欢这个行为,但我们爱你”。大J说,当下,大人被倡导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育儿,即通过爱与引导来教育孩子,而非控制和严惩。但很多时候,父母温柔有余,坚定不够。“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做,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温柔是有底线与边界的。”

那么,孩子咬人,一些年轻爸妈希望用魔法打败魔法,坚定而不温柔地咬回去,这样的行为可以被接受吗?大J诚恳地表示,育儿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分清目的和手段。“不同父母有各自的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告诉孩子,咬人是不对的。”

用“ABC情绪理论”

化解育儿焦虑

A.触发事件

B.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或看法

C.情绪和行为结果

不是A决定C,而是B决定C。

我们无法控制所有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调整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当我们意识到:

■ 孩子输了游戏哭——不是他脆弱,而是他在乎;

■ 孩子写作业慢——不是他拖拉,而是他需要方法;

■ 孩子顶嘴反抗——不是他叛逆,而是他想表达自己。

我们的心会变得柔软,回应方式也会从对抗变为理解,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娃沉迷电子产品,咋办

娃沉迷电子产品,咋办?对于这个问题,大J坦言,自己和老公、小D一起讨论过:学习工作外,谁用手机追剧、玩游戏的时间最多?三人通过自评、互评才知道,原来在家人心里,自己一直在刷屏。“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家里看电子屏最少的人,对方花的时间很多。”

为此,大J召开家庭会议,“这次,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是三人达成共识,每天从饭后到睡前,有1小时是无屏幕时间,这段时间内,大家不能使用一切电子设备。”

平等的约定不仅对孩子有效,同时约束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那份“义务”。在大J看来,父母做不到的事情,绝对不要强求孩子;父母如果说到做到,对孩子也是赋能。大J说,在大人努力放下手机后,小D也不再依赖屏幕。

对于孩子使用手机、iPad,大J不是全然反对的态度。在给孩子玩游戏、看视频前,大J会提前做一道把关。“女儿在iPad上下载App需要我们手机确认,她看的视频我们也会看。” 大J把各个平台都调整成青少年模式,这是她的底线防守。她也建议其他家长,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孩子远离妨碍身心健康的内容。

大J说,比起把孩子拉出电子沉迷的“黑洞”,更重要的是填补孩子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深度链接,丰富孩子对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识,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美术馆,让孩子观察小区里有哪些为大家服务的人。

金句分享

■ 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做他的伙伴,也远比做他对手有效。

■ 当一个家庭坦然地把电子产品当作一个积极的学习工具,那孩子自然也会这样看待它。

■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养一个从来没有对手机、电脑、短视频上过一点瘾的孩子,因为我们自己也体验过大大小小的“上瘾和上头”。我们知道短暂的摇摆,并不会让整个人生路线都崩塌。

发布于:北京

https://k.sina.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7t8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