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一封信(74)| 从“对抗”到“同行”——在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
你们好!在上一封信中,我们聊到了亲子共同成长的话题。许多家长在来信中分享了他们与孩子一起改变的温馨故事。他们也曾因孩子的学习、习惯而感到焦虑,也曾与孩子陷入一场场拉锯战,但在反思与尝试中,他们发现自己也学会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今天,我们将分享三位家长的来信,一起看看他们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芊芊妈妈来信说:
孩子小的时候,我就陪她一起做错题本。但是,随着女儿升学进入初中,作业、考试都变多了,我发现原本的手抄错题的方式效率很低,而且我自己也有点跟不上课程进度了。
国庆前的一天,芊芊兴奋地和我说:“妈妈,我们班有同学利用AI做错题本,听说效率很高呢!”于是,利用国庆假期的时间,我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教程,用了整整三个晚上,跟着教程一步步操作,我这个零基础的小白,竟然真的创建出了专属女儿的AI错题整理文件夹。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看到它一分钟就整理好错题,归纳出相关知识点,我觉得太值了!我还开拓了新功能,比如把孩子做错的数学题发给豆包,输入指令,豆包会像老师一样,一步步引导娃自己思考、发现错误。
当我们不再扮演“无所不能”的父母,而是成为孩子探索路上的“同行者”时,我们便在成长中真正相遇。我们学习新知识,孩子则从我们身上学到了比知识更宝贵的东西——面对未知的勇气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个新App,或者和他一起为弄懂一个科学现象而翻阅资料时,我们便从“老师”变成了“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找回了求知的乐趣,也让孩子明白了,原来爸爸妈妈也会遇到难题,但只要不断学习和尝试,问题就终会解决。
这份并肩探索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终身成长。

当当妈妈来信说
我的儿子当当今年9岁。桌面永远乱七八糟,让我一眼看去就怒气飙升。我们时常陷入一场场拉锯战,谁也没赢,谁都很累。一段时间后,我忽然意识到,我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他“应该”怎么做。于是我决定按照他的习惯来调整:把我精心挑的分类笔筒换成了一个塑料大肚桶,所有的笔往里放就行。桌上的书不再是我决定放什么,而是让他选出真正常看的几本。这样,桌面立刻清爽了不少。
我试着把“必须整洁”的标准松动一点,让他收拾成“能接受的样子”,而不是“像我想要的那样”。这些小改变看起来没什么,但把“收拾”变得容易了一点,也让我的心态更平和了一点。
那天收拾完,我突然想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个主导一个配合,而是一起调整、慢慢配合;不插手太多,也不退得太远,给他恰到好处的指引。
从控制到合作,我们都在改变,也都在成长。
当我们从紧绷的“监督员”转变为松弛的“队友”,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更是整个家庭的生态。我们学会了欣赏秩序之外的生机,孩子则在我们退后一步的空间里,学会了配合。
当我们把挑剔“这里没擦干净”换成欣赏“你主动帮妈妈摆碗筷,真好”,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更是我们看待彼此的视角。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当我们退后一步,给孩子留出空间,他往往会勇敢地迈出一步,来回应这份信任。

小圣爸爸来信说:
还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焦虑,也曾跟风“鸡娃”,那段时间,不仅孩子痛苦,我也疲惫不堪,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后来,我们决定放下焦虑,不再盲目追赶别人的脚步,试着给孩子减负,也给生活做减法。我们停掉了一些课外班,换成了两件事:一是坚持运动,二是重新寻找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方式。
每个周六早上,我们不再催促孩子早起赶培训班,而是一家人慢悠悠吃完早餐,然后去附近的公园跑步,去郊外爬山,让孩子尽情撒欢,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周日则是固定的 “家庭阅读日”,我们各自捧着喜欢的书,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静静阅读,偶尔分享彼此看到的有趣片段,没有任务要求,没有时间限制,阅读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坚持了三年。如今,他的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列,更珍贵的是,他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他会为了弄明白一个自然现象,翻遍家里的科普书籍;会在运动后大汗淋漓地跟我们探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会在读完一本好书后,写下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三年里,除了阅读和运动的好习惯,我们也收获了最温暖的亲子时光。
所以,不妨放下焦虑,佛系养娃,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当我们不再做孩子生活的“裁判”,而成为他世界的“旅伴”,我们便都获得了自由。我们放下了焦虑,重拾了生活的诗意;孩子则在被信任的土壤里,自然而然地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坚韧的根系。

不妨在周末的清晨,和孩子一起在公园里漫无目的地走走,听他讲讲发现的自然趣事,而不是催促他赶往下个培训班;在他读完一本书后,饶有兴致地听听他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急于问他“中心思想”。当我们从“裁判”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他探索世界的“旅伴”,我们便有机会重新认识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
所谓陪伴成长,就是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而他,为我们指回了那片被遗忘的星空。愿我们都能在这场温暖的修行中,与孩子越走越近,与孩子携手同行。

关老师工作室
2025年11月
特别鸣谢《家庭教育》杂志对本栏目的支持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5-11-19/doc-infxxnee18471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