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矫正,找准孩子发脾气的病根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依米
今天,我们继续来共读《看见孩子》这本书。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贝姬博士育儿法则的精髓,其核心点就是通过洞察、共情和联结,帮孩子了解、接纳自我,提升情绪韧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些原则用于育儿实战,比如面对孩子乱发脾气,父母该怎么办呢?
孩子真地是在无理取闹吗
很多父母抱怨说孩子不听话,乱发脾气。
有位妈妈说自己家有个三岁的小孩,经常一大早就闹着要吃冰淇淋。
妈妈温柔地告诉孩子,早餐不能吃冰淇淋,并递给他一份蔬菜饼。
孩子不但不接,还打着滚地哭闹,非要拿冰淇淋当早餐吃不可。
这位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不听话,这么爱无理取闹。
贝姬博士建议她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一个不想合作的人被命令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自己是不是也会“不听话”呢?
孩子的不听话,其实是在表达“不想合作”的心声。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合作呢?
因为他感受到的与父母间的亲密度还不够。
孩子们越是觉得与父母关系亲密,就越是想满足父母的要求,越愿意合作。
反之他们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释放出要父母“快给情感账户充值”的信号。
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是否听话”作为标尺,测量某一时刻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放慢脚步,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理诉求,比如有什么事情让他感到痛苦,以及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被看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孩家庭中,这种做法尤其重要。
孩子不听话的第二个原因在于,没有人愿意停下喜欢的事,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想想如果我们正在愉快地玩游戏,结果有人发话要我们打扫卫生。
虽然我们知道房间应该保持整洁,但此时很多人会选择说不,或至少要打完这一局。
所以我们也要理解孩子,哪怕再生气,也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交流。
如果父母生气得跟他们吼,孩子们不仅不会合作,而且会显得更不“听话”。
这是因为他们通过父母的语气、音量和肢体语言,敏感得意识到了危险。
此时他们的整个身体就会进入应激状态,大脑一片空白,更难听进父母的话。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小孩“听话“”合作”呢?
首先我们要先和孩子拉近关系,然后再提要求。
比如要让正玩得开心的孩子去洗漱,父母可以这么说:
“我知道你玩得正开心,不想停下来,但如果我们抓紧时间洗漱,你睡前还能再玩一会儿。”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合作变得更轻松。
比如孩子假装听不到父母的要求时,我们可以幽默地提醒:
“宝宝弄丢了他听话的小耳朵,它们去哪了?
天啊,它们在花盆里!
咱们得赶紧装回去,免得它们生根发芽,开出花来!”
最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玩“身份互换游戏”。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我知道当个小孩不容易,总是被父母要求做这做那!
现在咱们玩个游戏吧,接下来5分钟,你当大人,我当小孩。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你让我做什么,我都得按你说的去做。”
这个游戏能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当大人的感觉,体会大人遇到小孩“不听话”时的苦恼;
也让父母有机会对孩子遇到的困难产生共情。
比如有个小孩曾让妈妈一会儿单脚跳,一会儿收拾蜡笔,还让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做滑稽的舞蹈动作。
事后妈妈对贝姬博士感慨,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哪怕只有五分钟,也是很难受的。
我们再回到一开始那个案例,孩子一大早就想吃冰淇淋,妈妈担心她会吃坏肚子不允许,孩子因此乱发脾气、撒泼打滚。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办呢?
心疼孩子哭得伤心,所以要答应他的要求?
当然是不能的,因为父母的首要职责就是保证孩子的安全。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孩子发脾气也有正面意义,是他们健康发育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在无法应对特定情形下的情感需求时,才会用发脾气来释放这些超出自身调节能力之外的情绪。
发脾气只是一种失调的生理状态。
那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发脾气呢?
强烈地想要一样东西,却遭到了阻碍时。
愿望受挫是人类最难忍受的事情之一,于是他们用发脾气来告诉父母:
“即使你们说不行,我也要用整个身体向你们表明,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不到让我非常痛苦!”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不是件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努力争取。
这是成功者的潜质之一,而我们父母不能在孩子小时要求他们温顺听话,又在他们长大时希望他们能清醒地了解自我、追求自我。
因为这种清醒和勇敢是要从小训练的,而训练的方式就是允许他们通过发脾气学习成长。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要责备孩子无理取闹,也不要因为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自责。
我们要牢记“真相并不唯一”原则,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激烈情绪。就像上面那个例子,妈妈知道孩子最近遭遇了许多不愉快的事,他的负面情绪一直在累积,妈妈不允许他吃冰淇淋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妈妈知道孩子的痛苦,于是陪着他坐在地上,表示共情和接纳:
“我知道你特别想吃冰淇淋,这个愿望就像整个房间一样大,我知道你现在很失望,换了我也很失望……”
怎样纠正孩子的无礼和对抗
前面我们讲到的是小孩不听话、乱发脾气时该如何处理,只要父母耐心陪伴,表示共情和接纳,这场情绪风暴就能慢慢平息。
但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产生攻击行为,比如乱摔东西、踢人或咬人,这时该怎么办呢?
虽然这种情况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父母也不要责骂孩子,因为这样的举动很正常,也很健康。
因为这是孩子的生理特性决定的,他们大脑中的情绪感知能力已经很发达,但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完善。
他们的大脑额叶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进入对抗状态。
还有,对于焦虑和不适感,孩子们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充分理解。
所以在情绪崩溃时,他们感受的不仅仅是不舒服,还有害怕。
此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人类面临危险的本能反应——要么对抗战斗,要么逃跑,总之要用最激烈的方式保护自己。
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四岁的男孩利亚姆,想要抢姐姐拿着的一个蓝色水杯。
被妈妈制止后他爆发了,抓起抽屉里的其它杯子扔了出去,还对妈妈又咬又打又掐,嘴里大声尖叫道:“我讨厌你!”
为什么他表现得如此失控呢?
心理学家认为,利亚姆首先感受到的是拿不到水杯带来的挫折感,这种情绪体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变得恐惧和惊慌。
小小的他只会用扔杯子、尖叫、打人这些行为向妈妈求救,意思是:
“妈妈,我很害怕,我不知道我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我该怎么办呢?快来帮帮我!”
利亚姆的妈妈懂一些心理学常识,知道利亚姆说的“我讨厌你”虽然难听,但并不是针对自己。
利亚姆讨厌的是自己内心那种无法控制的可怕感受,是负面情绪的攻击,所以她没有发怒,而是蹲下身子,握住儿子的双手,平静而坚定地说:
“我不允许你扔杯子,也不允许你伤害别人!”
这就是“制定行为规则”。这里我们要注意,利亚姆的妈妈用的是“我不允许”,而不是“你不要”的句式。
后者会让局面变得更糟,因为它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我发现你失控了,但我不想管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只能由你负责,控制自己的冲动!”
而“我不允许”则意味着父母正在做出承诺:
“孩子,别害怕,一切还在大人们的掌控中。
让大人来搞定一切,现在你是安全的。”
这种承诺会让孩子们放下心来,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的力量更强大,经验更丰富,能帮自己消除这种不适感。
除了用“我不允许”句式进行制止外,妈妈还用身体语言做出了有力的约束,比如控制住了利亚姆的双手,让他无法继续制造破坏,或者伤害他人。
后来妈妈还给利亚姆准备了一套沙袋和拳击手套,还有供啃咬的牙胶项链,帮他用安全的方式释放冲动,切断他在其他人身上发泄情绪冲动的恶性循环。
就这样,通过制定行为规则,妈妈有效地确保了利亚姆的身体安全;
但光做到这点还不够,她还应该做孩子心理安全的守护者。
妈妈把利亚姆抱到儿童卧室里,告诉他:
“你现在很安全,妈妈爱你,妈妈就在这里陪你。”
但利亚姆的冲动情绪还是没有得到缓解,他试图冲出房门,还想打妈妈,甚至打自己。
妈妈关上房门,坐在门口,只要发现他不对劲就上前制止说:
“我不允许你打人,也不允许你打自己!
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情绪有些不稳。
我会在这陪着你,你可以生气、不高兴、哭泣,都没问题!”
她说得很慢,口气温柔但坚定。利亚姆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开始留意妈妈的举动。
他发现妈妈正在做深呼吸,脸上浮现出一种放松感,像是闻到了热巧克力的香气,利亚姆也忍不住跟着妈妈的节奏做起了深呼吸。
没错,这位妈妈用的正是前面讲过的“热巧克力呼吸法”。
用以上种种方法,妈妈给利亚姆传递出这样的信号:
“你可以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因为这样会让你觉得舒服;
但我不允许你的情绪造成破坏或伤害,因为这会让你更难受。”
妈妈的冷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利亚姆最终恢复了平静。
等到这场情绪风暴过去后,妈妈并没有长出一口气,就此翻篇。
她挑了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和利亚姆坐下来,回顾这次经历。
她帮助利亚姆回到情绪失控那一刻,告诉他这种陌生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当它出现时该怎么进行调节。
她相信,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每段体验都非常宝贵,他们可以从中学习,下次会做得更好。
这就是针对爱发脾气的孩子的养育之道,父母可以通过约束和共情,训练他们用更安全的方式来释放情绪、表达自我。
那么,对自信心不足、不敢表达自我的孩子来说,父母又该如何养育,如何进行情绪调节训练呢?
让我们下节继续来听。
发布于:天津
https://k.sina.cn/article_5392517485_1416b496d019019f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