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得仁 情系兵团

一八五团抗洪 刘玉社 绘 作品介绍:1988年4月23日,地处我国西北边境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奔涌的河水流向我国境内。农十师(现十师北屯市)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和周边兄弟单位职工共同抗洪守土。最终界河恢复原道,国土寸土未失。

一网80吨鱼 郭成云 绘 作品介绍:1967年11月24日,农十师渔场五连(现十师一八八团五连)职工在乌伦古湖大海子拉大网捕鱼,一网捕获80吨鱼,创当时渔场最高纪录。

付华 郭成云 绘 作品简介:付华,十师一八六团退休职工,曾是诺亚堡哨所民兵,因数十年如一日地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2004年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

晨曦得仁山 刘玉社 绘 作品介绍:得仁山公园位于北屯市中心,东西绵延3.7公里,总面积约1100公顷,山上绿化面积逾800公顷,被誉为“城市绿肺”。

张仲瀚勘察定点 尤山 绘 作品介绍:1958年8月,时任兵团副政委的张仲瀚登顶得仁山,为即将组建的农十师(现十师北屯市)师部选址,将师部驻地命名为“北屯”,寓意最北边的一支屯垦部队。

奎北铁路通车 张艺 绘 作品介绍:2011年4月18日,奎北铁路北屯货运列车开通运营。

慰问二十八团 尤山 绘 作品介绍:1954年4月,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来到农十师二十八团(现十师一八一团),全团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巴里巴盖第一犁 尤山 绘 作品介绍:1952年4月1日,军垦战士以军马拉犁,在巴里巴盖(现十师一八一团所在地)开启首次垦荒生产。

上海五姑娘 李秀峰 绘 作品介绍:1962年4月,原农十师政干校学员赴农场劳动实践。王莲熙、何文华、张进宜、黄玉清、袁玉美5位上海姑娘,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农十师二十九团(现十师一八二团)扎根奉献。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丹青绘北屯,翰墨颂兵团。在新中国成立76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魅力十师”国画展温情启幕。作为2025年度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此次展览汇集了26位艺术家的150幅心血之作。

这些作品如一部恢宏细腻的视觉史诗,既刻画重大历史瞬间与典型奋斗人物,又展现城市新貌与自然壮丽,共同勾勒出十师北屯市的壮阔发展图景。

一笔一画间,尽显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一景一物中,皆蕴含深厚的兵团情怀。这些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们深厚艺术功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对兵团精神最为生动和深刻的艺术诠释。

漫步于展厅之中,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交织共鸣。尤山先生的《皮带车床起家的锻造业》,将观众带回到1955年那个创业年代。画作再现了农十师二十八团(现十师一八一团)职工在土坯房内组建锻造车间的场景,土法上马的艰辛与开创历史的豪情在笔端流淌。刘玉社先生的《坐着睡觉》,生动刻画了1952年4月,二十八团指导员王彦岭在连续几个昼夜抢墒播种后,盘腿坐在炮弹箱边写报告时瞬间睡着的场景,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里人们的奉献与坚守。时光流转,画作也将观众引向自然的馈赠。郭成云先生的《一网80吨鱼》,再现了1967年11月乌伦古湖上的丰收盛景。职工协力收网的豪迈场面,见证了这片水域的丰饶与兵团人的奋斗成果。刘玉社先生的《晨曦得仁山》,则描绘了北屯市的“城市绿肺”——得仁山公园。画中绿意盎然,人们在公园里晨练,好不惬意。

这些画作,像一扇扇温柔的窗。让我们透过它们,回望军垦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城市发展的蓬勃脉动。在这场艺术之旅的尽头,我们仿佛看见,十师北屯市正在时代画卷上,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21/doc-infyawwq03997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