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两岁,病情来得太快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孩子才两岁,病情来得太快
年轻夫妻需要一份“拉他们一把”的力量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儿科血液科,灯光照着长长的走廊,安静得让人忘记了时间。
两岁半的泽泽靠在母亲怀里,哭累了,刚睡着。站在床边的是来自长丰县的陶媛媛。自从孩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她几乎没离开过这里。
从“病毒感染”到确诊白血病十天里世界变了样
屋外人来人往,病房里却显得安静而沉重。陶媛媛抱着孩子坐在床边,孩子头轻轻靠在她肩上。她轻轻拍着他的背,像是在哄,也像是在给自己一点力量。
一个月前,泽泽第一次发烧。没有咳嗽,也不流鼻涕,“就是发烧。”陶媛媛解释。到医院就诊后,医生按照“病毒感染”处理。那时她并未过度担心,只以为几天就会好。
但从10月中旬起,孩子每天到下午就开始发热,人变得蔫蔫的,吃得少、睡得不安稳。母亲心里那股“哪里不对劲”的感觉愈发明显,最终决定再带他到省立医院看一次。
在连续几项指标异常后,医生建议进一步做骨髓穿刺。
那天,医生从诊室走出来时,脸色沉静得让人心里一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陶媛媛记得,这9个字像是一下子把她整个人抽空。
一切发生得太快,从最初的“病毒感染”到确诊白血病,只隔了不到10天。
确诊后的那些天,陶媛媛几乎整夜睡不着。孩子在病房里哭,她就在一旁轻轻拍着;孩子稍微安静,她又开始担心下一次发烧、下一次化疗会是什么反应。
11月14日深夜,她在病房外的走廊坐了很久,抱着手机发朋友圈:一张泽泽的照片,配文只有短短一句——“一切都会趋向好、很好、更好、最好、超级好。”这是一个年轻母亲最焦虑的时刻。
化疗的夜晚格外漫长孩子太小痛也不会说只会哭
随后,孩子进化疗病房。医生告诉这对年轻父母:急性B型淋巴细胞白血病属于儿童常见类型,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治愈率并不低,但治疗周期长,需要反复住院。初始诱导治疗反应强烈,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熬的一段。
泽泽太小,无法表达疼痛。输液管固定在手背,小小的身体在药物作用下时而烦躁、时而无力。夜里,他常常惊醒;只要护士推门查房,就会本能地缩一下,像是被吓到。
“他不会说哪里痛,就是不停地哭。”陶媛媛说这话时,用力抿一下嘴唇,“有时候抱着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化疗第一周,孩子的情绪不断波动,哭、睡、再哭、再睡。病床旁的小车玩具常被护士捡起来放回原位,孩子已经没有力气去碰它。
医生告诉他们:“第一阶段化疗反应不错,这是好事。”
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治疗现实——整个疗程至少两年半。
每个疗程住院约一个月,回家休息几天后又得返回医院。每一次发烧,都可能意味着紧急入院。任何感染,都可能影响治疗节奏。
截至11月中旬,治疗费用已超5万元,这是家里全部积蓄。孩子住院后,奶奶和母亲轮流照看,父亲坚持在合肥打工挣钱,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以前一个月工资够我们3口人生活。现在基本全用在医院了。”陶媛媛说。
两年半治疗时间太长
这个普通家庭无法独自支撑
采访接近尾声时,孩子醒了,从睡意蒙眬的哭声里挪到母亲怀里,用力往她怀里蹭。陶媛媛下意识把他抱得更紧。“我们不求别的,只求他健康平安长大。”陶媛媛反复说。
对泽泽的父母来说,他是他们的全部。
“只要看到他还有力气哭,我们就更不敢放弃。”陶媛媛说。但两年半的治疗期太长,“靠一份工资撑不住,已经在做水滴筹了。”
如果您掌握公益救助资源,愿意提供线索或指引渠道,或希望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欢迎联系合新闻、在“合新闻”客户端留言,也可与孩子母亲陶媛媛(电话:15156821124)直接联系。
合报e线为民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文/摄
发布于:北京
https://k.sina.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7t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