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表演 演员易烊千玺终得回响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凭借《小小的我》中脑瘫患者刘春和这一角色,24岁的易烊千玺捧起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杯,成为年轻的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易烊千玺。
易烊千玺。

从12岁出道至今,整整十二年,易烊千玺走过了一条从偶像到演员的蜕变之路。从《少年的你》中的街头混混小北到《送你一朵小红花》里演绎患病少年,从《奇迹·笨小孩》中的创业者到在《小小的我》中饰演脑瘫患者刘春和,在四次提名金鸡奖后终获最佳男主角,易烊千玺用时间证明,只有敬畏角色,才能赢得角色的尊重。

“我先谢谢我的剧组主创们,我以前采访说过,我们是家庭式的剧组,我们一次次跨过了很多的难关。他们对我的保护,我们一起的奋斗,一起塑造出了春和这样的形象。”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易烊千玺没有提及身为偶像组合一员时创下的辉煌,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我很荣幸能够接触到演员这个行业,未来道阻且长,我希望能够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作品,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玺演绎一位脑瘫患者刘春和,面临的挑战非同寻常:表演的难度在于分寸的精准把握,是从“像”到“是”的艰难跨越。表演过火则略显浮夸,不足则显得虚假,迟疑则无法建立信任。

在电影开篇,一个趔趄走路的镜头,一张朴素扭曲的脸,让观众确信这就是脑瘫患者刘春和,并发出“没想到这是易烊千玺”的感叹。对此易烊千玺坦言,从“地狱难度”出来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感叹我当时是怎么有那个自信愿意往里冲的,几乎每天都会有怀疑自己、反问自己、推翻惯性的时刻。”

从此,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吞咽、每一步行走,都模仿着脑瘫患者的生命状态。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易烊千玺也表示这是自己盼着杀青比较急的一部戏。“因为实在是有点太累了,那段时间身体上的负担有点太难熬了,看起来他们是松松的,他们是日常随意状态,但实际上要去演他们,不能只去顺着劲走,那个力是对抗的。那段时间身体的负担会比较大,每天需要收个工去做复健,筋膜的放松。”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曾这样评价易烊千玺在《小小的我》中的表演:“能演绎到那种程度,真是演员的无上荣光。”而荣光的背后,是演员对职业的敬畏。

年轻演员要票房、有热搜、有商业价值,是最容易的阶段。

但易烊千玺却在最顺的一条路旁,选择走更陡的那条路:去演一个体量小、表演难度高、角色不讨喜,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甚至可能被误解的角色。

有人说这是“逆势而行”,但从他的访谈里可以看出,他的动力始终是角色本身。他说过:“我不急着证明什么,我希望能被角色带着往前走。”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表演艺术的纯粹追求。

在《小小的我》中,你很难分辨这是易烊千玺,还是刘春和。镜头里似乎都是脑瘫患者刘春和的日常,但若走进刘春和的内心,似乎也能窥见易烊千玺的影子——一个曾被忽略、被漠视,被社会期望、荧光灯和孤独围绕的人。

不挑选容易的角色,只挑选值得的角色。与其说易烊千玺是在赌“这类角色能不能得奖”,不如说他是坚持一个更缓慢的节奏:不让自己只停留在被看见,而是试着去看见别人。

回看易烊千玺的演艺之路,他从来不将容易表演放在首选。《少年的你》中的小北,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演员的诞生;《长津湖》的伍万里,证明了他能扛能打的实力。

《奇迹·笨小孩》中的景浩和《满江红》中的孙均,则分别拓展了他的表演维度。而《小小的我》中的刘春和,扭曲的肢体、不受控的晃动、抽噎的语调、眼角的泪光……他完成了磨炼演技从量到质的飞跃。

在这个追逐流量与热度的时代,易烊千玺的选择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回归表演本身,尊重每一个角色。而他也成功地证明了,只有将角色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非自我的延伸,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有人说演员要经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从《少年的你》到《小小的我》,易烊千玺完成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表演三重境界。小北,是他第一次看见“另一个自己”;伍万里,让他开始理解“时代里的个体”;刘春和,让他摸到“生命的重量”。一路走来,易烊千玺都在按照演员的方式自我打磨,而非在明星的光环下故步自封。

在金鸡奖的领奖台上,易烊千玺特别推荐了他主演的新作《狂野时代》,在片中他一人分饰五角,尝试更多的表演方式。让每个角色都离易烊千玺本人更远一点,或许于他而言,表演并非自我扩张,而是自我的不断消失。

演艺圈常被贴上浮躁的标签,但总有敬畏表演且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的演员。这位尚未满25岁的最佳男主角,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表演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如果你尊重角色,角色会替你发声,深耕不辍、敬畏角色,总有一天会被看见。

https://news.sina.com.cn/zx/2025-11-16/doc-infxqkma0993022.shtml